【精诚四局人】科研前线的“攻关博士” ——记2020年贵州省劳动模范徐立斌

发布日期:2021-04-21
【字体:打印

  光阴荏苒。

  40岁的徐立斌博士,已经记不清这13年来究竟做过多少次混凝土试验了。就是在一个又一个神奇的化学反应中,他追寻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!

  敢于“较真”的小年轻

  “2007年研究生毕业,就到了科研院,当时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,年轻人也比较较真,通过稳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,解决了一个混凝土超高泵送的问题。”徐立斌用寥寥数语,平缓地回忆起当时的情形。

  原来,徐立斌入职没多久,就参加到了广州国际金融中心(简称“广州西塔”)项目建设,当时C80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超高泵送难题一直困扰着施工方。做为项目组最年轻的技术人员,第一份工作就是看现场,做好记录,发现存在的问题。广州的夏天,白天气温接近40度,晚上30多度,为了更好的发现问题,每车混凝土必须进行拌合物和易性检查,徐立斌主动申请在泵机旁安个临时房间,24小时只要有泵送任务,他就能实时监测。

  作为当时华南第一高楼项目,初来乍到的徐立斌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全情投入,经过几天的观察,他发现C80以上的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变化较大,而且温度较高,夜间有热气产生,便提出增加混凝土拌合物温度的监测。控温需要提高成本,混凝土供应商不认可,因为当时广州所有的商混站都没有采用控温,类似做法只有发达地区尝试过。

  徐立斌倒也没有另辟蹊径,愣头愣脑地进行混凝土泵送前后的性能变化测量。在主塔楼还没有电梯的情况下,他一天反复爬楼几十层。当时很多工人师傅都不理解,何必如此较真。然而,一个星期后,当他拿出了一份完整的C80混凝土拌合物温度与泵送前后性能差异的记录表,大家都对这个愣头青刮目相看。又过了一周,徐立斌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案。混凝土拌合物性能稳定后,有效提高施工效率,最终施工方的综合成本得到节约。

  “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,一切以数据说话,是我对科研工作的基本态度。”凭着那股较真劲,他与专家团队在国内、外率先进行了C100自密实混凝土配制并将其进行了垂直高度400米以上的超高泵送试验,广州西塔,也凭借着超高层顶模技术和C100混凝土的技术在2019年12月获得CTBUH全球“十年奖”。

  变废为宝的探路者

  业内人士都知道,“三废”治理历来是建筑行业最难破解的问题之一,更是建筑企业走可持续发展必须迈过的一道坎。“走绿色发展之路,建筑企业生命力才能持久。也只有紧跟国家发展政策,企业才能有所作为。”

  2009年开始,徐立斌对工业废渣如何利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废渣应用的难点是怎样大批量、规模化应用。虽然之前已有将磷渣磨成微细粉的研究,但若是能将磷渣应用到普通混凝土中,这样不但可以降低能耗,还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。

  有了初步的设想,徐立斌开始带领团队进行技术攻关。遇到工作中解决不了的问题,他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,最终形成了在工程一线的需求中发现问题、优化组合求创新、总结推广创效益的工作思路。经过反复试验,徐立斌成功地用磷渣粉替代水泥配制普通混凝土,不但性能优越,还解决了磷渣的大量堆存的难题,变废为宝。

  “疑难杂症”的终结者

  2013年贵阳花果园双子塔开建,贵州当地材料能不能配制出100MPa的混凝土并满足超高泵送,一直没有类似的工程应用和实践。贵州的地材和省外的差异很大,想要科研成果落地,必须采用当地的材料才具有代表性。2015年10月9日,C100山砂混凝土超高泵送当天,下起了小雨,材料的含水率与试验相差加大,徐立斌和科研团队本想申请延后实体工程泵送试验的时间,但工期紧,看着大家期盼的眼神,徐立斌顶住压力,和团队在雨中反复进行着设备调试。经过4个小时的紧张作业,C100混凝土超高泵送试验成功,当宣布顺利完成浇筑的时候,他全身已经湿透了。此次C100混凝土的配制和331米超高泵送试验的成功,不但证明了贵州当地岩石可以满足100MPa超高性能混凝土的需求,同时为贵州省山砂代替河砂,促进了贵州省C70高强高性能在多个工程实体应用。

  2019年,伴随贵阳新地标金阳国际金融中心的拔地而起,他带领团队又一次进行了C120超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制和401米超高泵送试验。C120混凝土用硬度较大的河砂配制已达到混凝土的极限,用硬度较软的机制砂来配制,其难度可想而知。通过大量实验,他带领团队再次证明了利用贵州地材——精品砂、石完全可以和外省优质河砂相媲美,为贵州“黔石出山”的产业规划提供了最有利的工程实例。

  多年来,徐立斌参建了多幢超高层项目: 2007年-2009年,广州珠江新城西塔项目,建筑高度441m; 2010年-2013年,广州珠江新城东塔项目,建筑高度532m; 2014年-2016年,贵州贵阳花果园双子塔项目,建筑高度335m; 2016年-2019年,贵阳国际金融中心双子塔1号,建筑高度401m。

  用实干托起中国梦,多年来,依托丰富的试验经验、精湛的技术,徐立斌不断破解生产技术中的“疑难杂症”。他始终坚持科研要落地,要与产业相结合,作为科研院第四代山砂混凝土研究者,他传承了科研精神,创新了科研方向,为贵州省在高性能混凝土、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,成为当之无愧的时代领跑者。(科研院 董蕾)

中建集团微信

中建四局微信

网站地图  |  法律声明   |  常见问题  |  联系我们  |  账款拖欠事项信访投诉联系人  |  中建四局纪委监督举报

Copyright ©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京ICP备08010180  粤ICP备09017970号

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545号

中国建筑办公信息系统
中国建筑移动办公系统
验证码:
CA登录  CA驱动